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布置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6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視頻會議。會上,浙江、福建長汀、廣東英德、四川江安、江蘇沭陽、江西鷹潭分別介紹了本地區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縣城環境衛生設施建設、縣城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設施建設、縣城老舊小區改造、縣城產業平臺配套設施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典型經驗,F予以推廣,為全國范圍內推進相關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一、福建省長汀縣完善縣城環境衛生設施的經驗
長汀山水秀美、景色怡人,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宜業宜居宜游的生態家園。近年來,長汀以文明縣城、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創建為契機,強化科學化治理、精細化管理、智能化監管,加快建設縣城環境衛生設施,助力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
(一)面上做法及成效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2015年,長汀引入清華PPP中心研究團隊編制《長汀縣城鎮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規劃》,按照“名城保護開發、新城開發建設、產城融合建設”的思路,提出試點任務、建立試點項目庫、給出解決方案,精準謀劃縣城環境衛生設施建設。
二是堅持改革創新。緊緊抓住被列為全國縣城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的契機,以國企改革為突破口,健全污水垃圾等環境衛生設施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建立多元融資、自主經營的現代環衛企業管理模式。2020年,長汀縣城環境衛生領域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的儲備項目多達16個,發行債券超過17億元。
三是堅持簡政放權。堅持“筑巢引鳳”,建立部門聯審機制并開通“綠色通道”、簡化審批手續,吸引世錦水務、中航環衛、雪品科技等一批有實力的環衛企業入駐。截至目前,縣城污水管網長度達70公里,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分別達84%、94%。
四是堅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實際,通過“結合群眾意愿、結合名城保護、結合城市發展”的“三結合”模式,有效規避了現代環境衛生設施對傳統建筑風貌的改變,也滿足了人民改善生活環境的需要,將經過“穿衣戴帽”的環衛設施打造成長汀古城歷史街區的亮麗“風景”。
五是堅持資源整合。整合水利、交通、林業、生態環境、住建、自然資源等部門的生態監管職能,由長汀生態巡查管理中心統一調度,通過生態監管和鄉鎮垃圾清運一體化運作,實現巡查手段科技化、清掃清運標準化、監督監管全民化。
(二)典型案例借鑒
一是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在縣級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長汀積極招商引資,采取BOT合作模式,引進世錦水務實施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項目占地62畝、投資6500萬元,日處理污水規模達4萬噸,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的預設指標。
二是城鄉環衛一體化PPP項目。為解決縣城環衛領域多頭管理問題,長汀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PPP項目。項目涵蓋縣城垃圾轉運、中轉站管理,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廁所清潔,“牛皮癬”清理等。工人待遇、機械化作業水平均全面提升,業務管理部門與執行部門責權利得到進一步明晰。
二、廣東省英德市健全縣城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設施的經驗
英德地處粵北山區,是廣東國土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此前,面積廣、人口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英德的最大實際,特別是在醫療衛生設施方面,一度面臨業務用房不足、設備欠缺殘舊等問題,制約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近年來,英德按照“抓龍頭、強樞紐、筑網底”思路,在新建擴建、提升改造、標準化建設等方面打出“組合拳”。2019年,英德榮獲“廣東醫改十大創新典型提名獎”,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縣內住院率達91%,位列省內縣(市、區)第五名,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的醫改目標。
(一)面上做法及成效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成立由市長為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領導小組,采取現場督辦、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相結合的方式,著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更好滿足人民對衛生健康的需求。
二是加強資金支持。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性資金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先后籌集10多億元用于市、鎮、村三級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新建擴建醫療業務用房面積達23萬平方米,有效改善了英德醫療衛生環境,提升了衛生健康服務能力。
(二)典型案例借鑒
一是市人民醫院改造項目。2015年,投入3.4億元建設市人民醫院外科大樓,新增業務用房面積達5.2萬平方米,設置病床700張,并投入3000多萬元購置了1.5T核磁共振系統、大平板血管造影系統、16拍螺旋CT、手術骨科小C臂等大型醫療設備,大幅改善了病人就醫環境和住院條件,也為引進高層次人才、創建重點?铺峁┝擞欣h境。截至目前,市人民醫院擁有正高職稱41人、副高職稱138人、省級重點?1個、清遠市臨床重點(特色)?6個。醫院三四級手術比例和CD型病例逐步提升,被確定為廣東首批縣級醫院胸痛中心建設試點單位,醫院腫瘤科被評為廣東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近期,響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市人民醫院建成核酸檢測PCR實驗室,有效提升了核酸檢測能力。
二是市婦計中心遷建項目。市婦計中心原址位于城區商業中心,占地面積9600平方米、業務用房面積1.5萬平方米,擁有職工300余人。隨著英德城區人口快速增長,市婦計中心業務用房緊缺、布局不合理等矛盾日益突出?紤]到在原址無法擴建,按照三級婦幼保健機構標準重新選址遷建市婦計中心。項目于2018年開工建設,用地由市人民政府劃撥,規劃用地面積3.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萬平方米,規劃設置床位600張,總投資約2.9億元。截至目前,項目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2020年年底投入使用。
三、四川省江安縣推進縣城老舊小區改造的經驗
江安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地處長江之濱、川滇黔接合部,轄14個鎮,人口約60萬人。近年來,江安全面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與基層治理有機結合。2019年,江安財政出資1.2億元、撬動社會資本9億元,改造老舊小區75個、涉及2700戶1.1萬人。通過完善環衛、消防、文體健身和便民生活設施,新增停車位300余個、公共廁所13座,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一)面上做法及成效
一是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把縣城老舊小區改造作為重要民生工程和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堅持因社區而異、保護文化街區、不搞大拆大建原則,統一規劃、分期實施,實現老舊小區改造全覆蓋。構建縣、鎮、村(社區)“一把手”任組長的三級聯動工作機制,探索“社區出資、企業投資、居民集資”的多元化投入模式,高效推進項目落地生效。
二是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建立社區居委會、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機制,使老舊小區改造的全過程由社區居民做主。充分發揮社區主導作用和居民自治主體地位,實現居民由“我不管”向“我要管”、治理模式由“社區管”向“共同管”的雙轉變。探索“縣鎮村補貼一點、居民自籌一點”模式,籌資聘用物業協管員110名,負責改造后小區的物業管理服務。
(二)典型案例借鑒
一是漢安小區改造項目。針對漢安小區通道堵、燈光暗、環境臟、物業亂等問題,改造前成立業委會,建立“社區+業委會+監督委員會”平臺,改造項目方案經民主評議并公示;改造中建立居民自治監督機制,居民提出整改建議20多件,提高了改造項目質量;改造后建設人臉識別智能大門、無障礙便利設施、小區公廁、應急場所,并改建停車位和環衛設施。
二是國立劇專小區改造項目。國立劇專小區是依托國立劇專舊址建成的開放式小區,已與周邊街巷融為一體。在改造中,依托傳統街巷布局,注重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由居委會、居民、企業三方共同出資組建物業公司;鼓勵企業整體租賃小區門店,統一發展新派茶館、文藝畫廊、藝術小店,促進社區居民增收;注重“修舊如舊”,通過適當開展藝術墻繪、增植花卉等方式,提升老街區文化氛圍。
四、江蘇省沭陽縣完善縣城產業平臺配套設施的經驗
沭陽縣城的建成區面積達85平方公里、集聚70萬居民,是全國建成區面積最大、集聚人口最多的縣城,連續8年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2019年被評為江蘇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縣。
(一)加強載體建設、打造園區集群。一是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堅持“以產興城、產城融合”,發揮蘇北地區唯一一家落戶縣城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引領作用,通過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驅動、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打造昆山沭陽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半固態精密成型、智能針織、電子通訊等專業園以及木材轉型升級示范區、鄉鎮工業集中區,形成“一區多園”發展格局,為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提供支撐。二是加強生產性服務業載體建設。積極發展物流、科創、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形成各類服務業載體近20個,獲批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3個,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縣級電商產業園、蘇北地區最大的物流產業園。三是加強特色小鎮建設。建有德國智能制造小鎮、多肉小鎮等優質特色小鎮。
(二)完善配套設施、強化產業支撐。一是建設智能標準廠房。按照科學規劃、布局集中、資源集約、集群發展的思路,建設標準化智能化廠房及雙創空間300多萬平方米,通過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開展“九通一平”等方式,建設“拎包入住”型園區,引進上下游規模以上企業1000家,帶動30余萬人就業。二是提升檢驗檢測能力。聚焦優勢產業,建設糧油、食品、農產品、紡織品等檢驗檢測平臺,提升產品質量標準、維護消費者權益。三是強化生產生活配套。建成經濟技術開發區污水處理廠4個、熱電廠3個。建成人才公寓、藍領公寓20萬平方米,園區子弟學校5所、三級醫院1所,讓更多人進得來、留得下、過得好。
(三)注重創新引領、創業帶動就業。一是做強做優科技載體。建成8萬平方米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沭陽軟件園和縣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培育眾創空間、星創天地10多個,規劃建設占地300畝、建筑面積30余萬平方米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綜合體,建設跨境電商產業園。二是培育創新型企業。培育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2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8家、創新型企業3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0余家。三是加強招才引智。持續舉辦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吸引更多院士和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業。四是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等院校的產學研合作,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和企業研究院,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四)做強主導產業、發展特色產業。一是深耕細作主導產業。圍繞紡織服裝、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實施“小微企業進規模、規模企業沖億元、億元企業上臺階”計劃,培育出一批行業旗艦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推動紡織服裝、裝備制造產業成長為百億級產業集群。二是做強花木產業。以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為契機,推動苗木向鮮花、種植向園藝、綠色向彩色、賣產品向賣風景“四個轉型”,擴大“沭陽花木節”影響力輻射力,建設蘇北大花園。三是壯大電商產業。推動“互聯網+農業”融合發展,推動國際花木城、花木大世界、中閩花海田園綜合體等傳統線下經濟轉向線上線下雙線發力。
五、江西省鷹潭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經驗
鷹潭緊緊圍繞03專項試點示范城市和5G試點城市建設的機遇,積極探索智慧城市建設路徑,成為全國首個實現中低兩種速率移動物聯網全域覆蓋的城市,建成全國最大的移動物聯網模組生產基地,物聯網核心及關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400多億元,物聯網終端連接數達110余萬個,打造出“物聯鷹潭”“智聯鷹潭”品牌。2019年,獲得全球智慧城市數字化轉型獎、全球智慧城市中國區產業數字化轉型獎。
(一)面上做法及成效
一是布局發展數字經濟。明確“網絡先行、平臺支撐、應用牽引、產業為本”的推進路徑,先后制定智慧新城頂層規劃、03專項試點示范三年行動方案、智慧科創城發展規劃,指導智慧化建設工作?茖W選擇、有序實施一批涉及水務、市場監管、環保、消防的示范應用項目,助推城市管理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推動物聯企業轉型升級。
二是完善產業配套設施。借助舉辦國際移動物聯網博覽會等契機,攜手中國信通院、北航等國內一流科研機構合建44個創新平臺,基本形成集研發、檢測、認證、成果轉化于一體的物聯網服務平臺體系。持續優化網絡基礎設施,實現5G、NB—IoT、eMTC多張網絡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率先實現主城區5G網絡全覆蓋,覆蓋率達95%。
(二)典型案例借鑒
一是智慧水務項目。按照“政府補一點、水務貼一點、公司讓一點”模式,率先在主城區全面推開智慧水表應用,并開發智慧水務監管平臺。截至目前,智能水表安裝率超過95%,成為全國首個全域智能抄表城市,既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又推動了相關企業發展。2019年,鷹潭三川集團公司智能水表銷售量達159萬臺,產品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得到廣泛應用,成為全球最大的NB—IoT水表生產商。鷹潭市委與渥泰公司深入探討物聯網智能凈水機及應用前景,引導企業從傳統制造轉向物聯網產品制造,成為國內領先的物聯網智能凈水機生產商。截至目前,渥泰智能凈水機在線監測量超過70萬臺,實現“水質在線監測、用戶實時掌控、設備無憂服務”,2020年生產量及在線量均可突破150萬臺。
二是智慧監管項目。以列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契機,推行智能化網格化集約化的市場監管服務新模式,切實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監管手段智能化,整合工商、質監、食藥監等職能,建設“一個平臺、一個終端、一個賬號”,結合問題發現、線索上傳、分派處理、及時反饋等功能,上線運行一體化的市場監管系統。推動管理模式網格化,構建立體化、全覆蓋的市場監管網絡,實時點對點發布工作指令,精準高效處置問題。推動政務服務集約化,實現營業執照申領的當天辦理、當天拿照、當天營業。全面推進“一照含證”,如開辦藥店只需辦理1張營業執照,即可同步辦理所有行政許可及備案。
六、浙江省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的經驗
浙江聚焦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推進實施重大項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打造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各市縣積極貫徹落實,圍繞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設施、產業培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快補齊短板弱項,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實踐樣板。
(一)做好“均衡化”文章,推動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在全國率先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持續推進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岱山通過配置核酸自動檢測儀,積極開展病毒PCR檢測工作,有效提升疫情防控能力。長興作為全國綜合醫療改革示范縣,通過組建兩大縣域醫共體集團,整合資源打造智慧醫療信息平臺、院前急救體系,增強優質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德清率先實現中小學教室、寢室空調全覆蓋,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校車接送全覆蓋。瑞安建成溫州首家失智失能老人護理中心,實現170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社會化運營。
(二)做好“生態化”文章,推動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在全國率先建設全域“無廢城市”,推動浙江50%的縣(市、區)建成“無廢城市”。磐安推動“垃圾革命”,逐步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無害化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瑞安推進“污水革命”,實施江南污水處理廠擴容等項目,新建污水收集管網150公里,建成省級“污水零直排”鎮街5個、小區22個。建德推進“廁所革命”,近3年改造34座縣城公廁,“臨江公廁”被評為“全國最美公廁”。
(三)做好“網絡化”文章,推動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制定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實施意見,打造一體化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供給體系。寧海構建“一環八射三縱七連”的交通網絡,形成縣內主要區域20分鐘通勤圈,連接寧波1小時交通圈;近5年投入18億元,開展配電網改造、防雷改造和雙回路架設。樂清實施市域給水總管延伸工程,改造建設供水管網86公里,改善12萬偏遠地區居民的引水條件。武義全面實施管道天然氣直供,供氣范圍從城區三個街道擴大到五個鄉鎮及所屬工業園區。桐鄉推進5G網絡全覆蓋,新建5G基站525個,建成投用全國首條縣級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永康、永嘉以浙江首批未來社區試點為依托,完善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筑、交通、低碳、服務、治理等九大場景,創新性推進老舊小區更新改造。
(四)做好“高端化”文章,推動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大力發展特色小鎮、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等產業集聚區,精準布局建設適應浙江縣域經濟特點的產業培育設施。諸暨高標準打造襪藝、珍珠兩個省級特色小鎮,建成省級襪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省級珍珠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襪業大數據中心、空間藝術中心等。樂清搶抓溫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機遇,建設浙江大學樂清智能電氣研究基地、國家低壓電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獲評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家、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1家?N云實施工業主平臺擴容工程,強化現代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打造兩個“萬畝千億產業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