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效性”與“經濟性”的關系。應急物資保障重視時效性,但并非忽略經濟性。相反,在強調時效性的同時要克服應急物流體系不計運作成本和代價高昂的缺陷。
(二)“先進性”與“適用性”的關系。健全應急物流體系應盡量采用先進技術與設備,但也要看到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大多是在環境惡劣、非常規作業條件下進行的,先進設備往往會受到各種條件限制,甚至無法到達救災現場。因此,要在盡量保證先進性的同時,統籌考慮技術與設備的適用性。
(三)“專用性”與“社會性”。應急物流體系建設需要大量的專用性資產(如專業性人力資源、技術裝備等),依靠大量專業應急物流企業和專業部門。同時,還應調動社會資源的廣泛參與。只有廣泛發揮社會性資源價值,才能最大程度實現第一時間應急物資保障的目標。
同時,還要不失時機地加強和完善以下7個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網絡化立體化交通運輸系統。交通運輸網絡是應急物流體系的重要基礎。應加快建設交通運輸薄弱環節,構建網絡化交通運輸線。線路與線路之間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既有直達線路,又有迂回線路,確保全時暢通。建立公路、鐵路、航空、水路多維立體的運輸網絡,確保一種方式中斷時,其他方式能及時補充。
(二)加強應急物流信息系統建設。應急物流信息系統是支撐應急物流指揮組織的神經中樞。要實現應急物流實時控制,應急物資精確投送,不同主體協同合作,全面提升應急物流信息水平。建議加強應急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確保應急物流信息手段較之常態下更為先進、穩定和抗干擾。
(三)構建應急物流組織指揮機構。應急物流指揮系統的設立和運作,應由政府領導并組織實施。建議整合相關機構,建立常設的專業應急物流指揮系統,專門負責應急物資的供應保障工作,協調應急物流的運行和實施。
(四)大力提升應急物流運作能力。應急物流運作體系是影響應急物流體系效率的關鍵性因素,應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進行全國性合理布局,建立適當數量和規模的應急物流中心,形成高效的配送系統。鑒于該系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宜大量專門建設,原則上除部分地區根據需要新建一些專業應急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外,大部分地區可以利用社會資源,以市場化方式與具備條件的國內大型專業物流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明確緊急情況下啟動應急物流運作。此外,還應鼓勵應急物流社會化和產業化。
(五)加強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合理物資儲備布局、規模及結構;二是發揮市場機制,保障應急物資儲備;三是做好應急人力資源儲備,培訓一些能夠使用和操作應急裝備和設備的人員;四是加強應急資金儲備,各級財政在年度財政預算中,應當設立應急儲備?,確定應急資金儲備規模。五是借鑒國外經驗,實現應急物資儲備的專業化與社會化的有機結合,建立健全一體化儲備體系。
(六)大力整合應急物流資源。運用系統理念有意識地對應急物流資源進行規劃、配置、重新組合和取舍,對分散的物流資源進行綜合利用、相關功能進行協調與集成、物流管理與運作實施重組與優化、合理布局應急物流中心,提升組織能力與服務水平,實現應急物流各個環節的有效集成或協調,提高應急物流效率。
(七)完善應急物流法律法規和政策。一要完善應急物資采購、儲備、運輸、組織機構設立及其職能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在法律上明確應急物流運作的各利益相關主體的責權利;二要完善應急物流各環節標準、應急物流企業發展、應急物流社會化以及應急物流技術裝備自主創新等政策措施;三是盡快出臺合理的應急物流運作補償政策。
|